旧镇白鳗的复兴之路

您当前的位置 : 漳浦故事       2015-10-20 16:41    来源:漳浦广播电视台    编辑:邱枫    
字体:【

  说到旧镇的白沙村,也许许多人还不知道,这里盛产白鳗,而且白沙村的白鳗养殖历史渊源已久,在《漳浦地方志》里很早就有“旧镇白鳗”的相关记载。 2011年9月,“旧镇白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有了国家认可的身份证明,“旧镇白鳗”销量倍增,价格翻番。旧镇鳗农们在长久养殖实践中形成的独有养殖技术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旧镇白鳗是海鳗的一种,对生长环境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水温必须在12℃至35℃,夏天水温不得高于35℃,冬天水温不得低于12℃,否则白鳗便不进食。旧镇全年平均气温在18℃,水温适宜旧镇白鳗生长。此外,白鳗生长还必须有滩土这个特殊条件,这种质地的土只有海边有,旧镇这一沿海乡镇刚好得天独厚。

  海鳗不同于河鳗的是,它有长而坚利的牙齿,具有凶残的撕咬能力,鱼虾蟹都是其措食的对象。就是这种吃鳗又吃虾的凶狠鳗鱼,旧镇鳗农陈建坤却让鱼虾跟它们住在了一起。南坤海鳗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陈建坤介绍,主要以养殖白鳗为主,同时还有黄鳍鲷、蚶和虾等配套,实现立体养殖。

  2007年,一直做水产销售的陈建坤开始养殖海鳗,虽然是门外汉,但从小在海边长大的记忆却让他对海鳗有着深刻的印象。旧镇湾地处古雷半岛和六熬之间,陈建坤生活的白沙村就在旧镇湾边。这个沿海小渔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渔民,渔鳗是当地渔民喜欢的海鲜,在海边钓海鳗是陈建坤和当地很多渔民儿时最大的乐趣。

  海鳗肉质洁白鲜甜,跟河鳗相比蛋白高而脂肪少,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在福建,在很多南方城市也是很有人气的美味海鲜。旧镇白沙村自1993年就开始尝试养殖海鳗,不起眼的滩泥成了渔民的宝贝。海鳗很喜欢钻泥打洞,因为它们身上没鳞片,没保护,带沙的泥土就会对海鳗造成伤害。白沙村有大面积的滩泥,渔民们就是在这里养殖海鳗的。来自大海的底泥,又有海水涨潮时投入的新鲜杂鱼,这些池塘里的鳗鱼就像生活在自然的海域一样。看到长势良好,白沙越来越多的渔民养起了海鳗。不料2002年的时候,海鳗却得了一种怪病。

  这种病被养殖户称做红耳朵病的鳗鱼,鱼鳍充血发红,每天都在死亡,养殖户们却束手无措。更无奈的是,由于海鳗养殖时间不长,经验的积累还不够,当时没有人说得清楚海鳗死亡的真正原因,虽然还没到收获季节,养殖户们却已经可以估算到自已在经济上即将受到的巨大损失。陈建坤等养殖户想:白沙村盛产黄鳍鲷和对虾,如果在鳗鱼池里再养点鱼虾,或许能挽回点损失,但这个想法能行吗?一个发现让他们大胆地走出了第一步。

  原来鳗农们发现:在进水时,海湾里的鱼虾也会被带进池塘,但这些鱼虾不仅存活下来,而且长得很好。于是,白沙村以陈建坤为主的一些养殖户开始试着把鱼苗和虾苗投进鳗鱼池。而混养也比单养,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每一亩可增收五到八千块。

  混养成功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白沙村,不少养殖户也跟着尝试起混养模式。和鱼虾一起生活后,海鳗为什么不发病了呢?原来养殖户投养的对虾本身就不可能百分百成活,那些被海鳗吃掉的对虾,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一种自然的淘汰。有病的对虾除了被海鳗吃掉,也会被黄鳍鲷吃掉。而黄鳍鲷一旦生病,也会被海鳗吃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虽然是养殖的池塘,也遵循着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由于实现良性循环,池里没有病鱼病虾,病菌在池塘难以传播,水的质量提高了,海鳗也不会再生病了。而混养蚶类,则可以吃掉藻类,吃掉污水,以及虾和鱼较强的活动能力,都给池里带来了增氧的作用。

  水质越来越好,混养的好处也真正体现出来,海鳗养殖成了白沙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养殖户们又在泥滩里放了正好喜欢海泥的泥蚶。没想到,这种做法也在实践中得到鱼虾们的认可。

  成功的混养生态模式,让白沙村的海鳗年创产值近亿元。2009年,陈建坤牵头成立了南坤海鳗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水产养殖、水产营销和技术服务,社员有100多户,面积5000多亩。2013年,南坤海鳗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产值突破1.5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有效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白沙村的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壮大。

  在水产养殖上,混养是一种早就被大家接受的生态养殖模式。但它的成功,还是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然后大胆摸索和尝试。白沙村的海鳗混养模式,充分显现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如今,海鳗,对虾,黄鳍鲷不仅为白沙村的养殖户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也为旧镇白鳗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