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陈汝咸

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专栏       2016-04-18 15:19    来源:漳浦新闻网    编辑:邱枫    
字体:【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一天,在前往漳浦的古道上,一位书生在前行,身后跟一位随从,两人风尘仆仆踏入漳浦境内。来到一棵苍榕下,苍榕下摆了一个茶摊,书生要了两碗茶。

  随从说,“大人,这儿就是您的上任之地吗?”

  书生环顾了四周,见四野荒凉,灌木丛生,腥味的海风从远处传来,犹可听到阵阵的海啸声。书生点了下头,付了茶资,又开始起程了。

  这位书生打扮的人,就是康熙辛未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陈汝咸,他来漳浦出任知县之职。

       1.迁海令

  1661年颁布的“迁海令”,使漳浦沿海人民遭受清廷的严酷摧害,民不聊生,举目一看,田园阡陌尽废,处处尽见荒田颓舍。新官上任的陈汝咸,私访到海边,看着汹涌的海浪拍打断崖,犹如惊涛拍岸,他的心久久不能平息下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他的百姓,清廷的“迁海令”已废除十余年,当务之急,就是让百姓复迁沿海耕作。

  当“迁海令”已废除的消息在沿海诸村传递后,百姓方才大悟,有新上任的知县壮胆,沿海百姓才敢踏入被圈定的禁区。

  然而,摆在面前的难题却是,因为“迁海令”横行的这几十年间,百姓被迫丢弃了沿海耕作,而官吏仍以旧的田籍来定税赋,结果造成旧农户实际上已是他迁无耕,却仍要缴交旧田籍的税粮;反而新来农户实际上是耕作户,却因旧田籍不载入档案而免交税赋。税赋不公正的现象严重存在,民怨载道。

  陈汝咸立即从户口和税赋入手,实行编粮均户,使人丁归籍。百姓自报丁口田产,就地核实定户,以人定产。凡有田者,都要立户,纠正以往实耕作而不立户不纳税的现象。税赋按户定额之后,列榜张贴公布,避免官吏暗箱操作,从中弄权舞弊营私。不久,陈汝咸惊悉,当地乡绅、官吏可凭其权势而受“荫免”,这些人家人丁兴旺,资财富有,却可以免税役。康熙三十九年,他重新编整户口,凡10户为1甲,20甲为1保,并规定衙役、兵丁、老弱、鳏寡及地方绅士和在学之人,始可免役,纠正了以往保甲户数多寡悬殊不一,造成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现象。人口最多户为甲长,与其他9户互相监督,通力合作,纠邪抗暴,改进治安秩序。

        2.风雨中行进

  康熙三十六年,是陈汝咸来漳上任的第二年,漳浦遭遇春旱,耕农失收,一时之间,无德粮商抬高粮价,粮价的暴涨,使得百姓粜不起米,饥荒困扰着百姓。

  陈汝咸看在眼里,立马上请开启常平仓,减价粜出米粮,使百姓免受粮价攀高之苦。这一举措,无疑激起百姓抗旱情的斗志,也在百姓的心中,留下一个声音,陈知县以民为本啊。

  康熙四十六年,一场特大的夏雨泼向漳浦大地,梁山鹿水经受着风雨的侵袭,那么大的风浪,使人心寒心怵,夏雨已酿成洪涝,狂妄肆虐的大水涌向南门外的民宅,陈汝咸没有退缩,他登临南门城楼,面对着滔滔大水,下令急调舟楫,又动员百姓结扎木筏,踊跃救民。凡抢救一人皆给赏30文钱,在第一时间,使受灾老幼的生命得到救助。

  历史的城楼上,一位清官,牵挂受灾的百姓。他站在漳浦的南门城楼,城楼下面,是一片汪洋,清官衣袖被雨浸湿,两眼仍烔然,指挥得力,他留下一个潮湿的背影,铭刻在了城楼上,岿然不动。他在想什么,他想望透这鹿溪的夏水,他想过,等这灾难过后,他要兴修水利。

  果不其然,灾后,陈汝咸致力水利工程建筑,倡建双溪坝和得仙桥。

        3.明诚天下

  为官者,必要为公案所累,而陈汝咸不然,他在漳浦以为政廉明著称。他生性警敏,处理案件迅速而慎重,一般民事诉讼,只用字面通知,不派差役拘捕,并能以理以法公正断案,百姓赞其宽恕。

  公案之外,陈汝咸还致力于治学教化,他曾采取措施阻止天主教传入,又曾毁废东岳庙,将无为教经堂改为育婴堂。在县内创设4所义学,修建学宫,建铜山南溟书院,云霄朱文公祠等;每月逢初三、十八两天,都亲自到明伦堂为学生讲习五经、性理等书课,他提倡古学,文风为之一变。

  有一年,明诚书院被僧人占据,成为僧人道场之地。陈汝咸得知后,亲带县役人员驱逐僧人,尽扫佛象,恢复黄道周讲学处的风貌。

  一位清官,他当时必是义愤填膺,穿梭在明诚书院竹林文风中叹息,如此崇文之所,竟遭僧道染指,他心痛之余,决定延师书院中,训励士子,并写《明诚书院记》以记之。

  陈汝咸在任职期间,曾组织两次续修《漳浦县志》,第一次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聘请县人进士林绍祖、举人林登虎主编;第二次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续修。两次续修县志共20卷,陈汝咸亲自撰写“赋役”等篇,为漳浦留下了存史、资政等翔实的珍贵文化遗产。陈汝咸著作有《兼山堂遗稿》、《漳浦政略》,还有多篇诗文被载入《漳浦县志·艺文志》。

         4.月湖书院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汝咸调任南靖县知县。

  这一纸调任书,揉碎了漳浦百姓的心,也让陈汝咸陷入了沉思之中。13年的风雨,他与漳浦百姓一起承担了下来。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他掩卷闭目。

  离任之日,漳浦百姓遮道挽留,那个情景,在他为官生涯中,成了一道抹不去的记忆。他挣脱不开含泪的百姓,他又走回了漳浦县衙,他留给百姓一个他要继续留职的假相,他不得不这样做,是因皇命不可违!他只得趁夜离开漳浦。那个夜晚,他和他的随从,孤独且悄然地行走在前往南靖县的古道上。

  月湖书院——漳浦百姓在陈汝咸离任后所建,书院内塑其象永祀之。 那么就让月湖书院,铭镌一个清官的传奇吧!(许建立)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