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村—— 依山傍水文化村

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专栏       2017-08-01 10:58    来源:漳州新闻网    编辑:邱枫    
字体:【

  诏安县西潭镇山河行政村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为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古村落,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从诏安县城沿东溪上溯约8公里便到该村地界。这是一个有300多年建村历史,3000多人口的单姓沈氏村落。方圆约5平方公里,依山傍水,藏风聚气:衔连绵群山,傍东溪干流,周围数百亩肥沃田园。该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文物古建筑、精彩的人文传说而让人赞叹。

  该村的开基祖是来自诏安东城的沈雍穆。当时这里除耕作的田地外,就是连绵的荒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逾40的雍穆通过精心考察,观相阴阳,认定一处小山丘的一座古墓,虽周围树木、荆棘、杂草丛生,却是一处风水宝地。雍穆携领宗亲,迁移古墓,铲平山丘,在古墓原地上建起一座宗祠,名曰“震山祖祠”,并在宗祠周围建起20多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围成一个小寨,取寨名“震山寨”,取村名“山宝雷”(土地改革时改称“山河村”)。震山祖祠建造后,雍穆祖连生5子,人丁兴旺。后来,其子孙又把震山寨扩建成拥有120多间两层土木结构的楼式大寨,重取寨名“震山大寨”。震山祖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十年(1732年),雍穆之孙沈之骁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武进士。曾孙沈宝善于乾隆五十七年中文举人,大挑一等。此后至清终,山河村又出4名举人32名秀才。沈之骁、沈宝善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朝廷封赠沈之骁及其父、祖为“三世将军”;封赠沈宝善及其父、祖、曾祖为“四世大夫”,荣耀异常,誉满诏邑。

  该村完好保存一块长1.6米、宽0.8米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圣旨,是乾隆十六年皇帝褒奖、抚慰时任广东新会营恭府领加镇衔武进士沈之骁功绩和追赠其祖母林氏、继祖母程氏为宜人的诰封。200多年来,该圣旨给山河村带来赞誉和荣耀。古时,官员路过该村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以示对皇帝的感恩、敬畏和忠诚。

  该村完好保留的“大夫第”祖祠,建于嘉庆初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精美壮观。祠堂门匾“大夫第”,厅匾“鸿仪鹄瑞”,厅堂三副对联:鸿仪耀彩磻我久奉天子诏,鹄瑞流芳邑宰兜犹属大夫家;新任赴河源出尽忠入尽孝,旧营镇西山上为国下为民;三世大夫孙曹宠叠,一门科第父子芳联。有一座“叶太恭人祠”,为罕见独特“女人祠”。祠堂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三进二廊上下厅一天井,建于嘉庆年间,专供奉沈宝善生母叶太恭人的牌位。

  山河村还有沈氏家庙、沈氏祖祠、文山祖祠、省山祖祠、怡和祖祠、谦益祖祠、友敬祠、承旨厅、恭人楼、厚德堂、孝母堂、报本堂、芝玉堂、庆云堂、骑龙堂、于斯堂、汲古堂、宝善读书室、六秀才居院、雅士居等饱含人文底蕴的古建筑。每处古建筑,都可以令人读悉一篇浓郁精彩的人文典故。

  该村自古就有“榕荫掩蔽半乡地”之说。说的是该村自古就重视村落榕树的种植和保护,村落榕树繁密茂盛。现在,村落里随处可见健硕古榕,榕荫云盖,村落还有“榕须缠墙”“斜榕映塘”“三榕护庙”“两榕掩祠”等奇雅的古榕景致。

  山河村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夜晚游火烛的传统风俗。该习俗独具特色,实属罕见,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三百多年的历史,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传扬光大。

  革命年代,该村先后80余名青壮年参加乌山游击队,其中13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该村老游击队员沈木才曾任闽粤独立营和红三团警卫队长,多次成功掩护、救护独立营、红三团主要领导卢胜等人脱险,为革命立下重大功勋。

  山河村能够出现众多的英贤、人才,积淀如此深厚的文化,缘于世代重教的乡风。该村自乾隆年间开始就在全县最早设立“资助妈”(教育资金),就是把村里公田出租给村民耕种,所收谷租用于私塾先生的薪水和补贴贫困学生,使村里人人都享有读书的机会。这种乡风,至今还在延续。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