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执业医师陈伟琳:承父业扎根畲乡18载 尽孝行医两不误

您当前的位置 : 专题专栏       2016-10-20 16:22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辑:邱枫    
字体:【

  陈伟琳正在为98岁高龄的村民体检。吴隆重摄

  人民网漳州12月20日电(吴隆重)“您的小孩误食不明品种野生菇,可能有危险,必须接受紧急救治。”福建漳浦县乡村医生陈伟琳紧急打电话通知各位家长。今年8月22日晚上,陈伟琳在接诊一个腹痛并呕吐的小孩之时获悉,6个小朋友私自结伴到山里野炊,吃了半生不熟的野生蘑菇。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严重的公共卫生事故,迅速报告疫情,并组织所有家长带涉事儿童前往漳州市医院救治,忙了一整夜,小朋友们全部脱险。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陈伟琳在关键时刻的正确处理,避免了一起严重惨剧的发生。

  扎根畲乡18年,陈伟琳已经多次以爱心举动引起公众关注。

  用药“行气”,子承父业扎根乡里

  陈伟琳家住漳浦县湖西畲乡后溪村,地处偏僻,16个自然村分布在山包丘陵和田畴旷野之间。当地民风淳朴,畲汉群众长期和谐共处。

  “我当乡医是受父亲的影响,我愿意长期扎根在畲乡!”陈伟琳告诉记者,父亲陈启惠上个世纪60年代从福建龙溪卫生学校(漳州卫校前身)毕业后回乡,在村保健医疗站里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当地群众都说“启惠先生”用药“行气”(当地方言,即见效快)。

  陈伟琳6岁那年,父亲开始用《汤头歌诀》对他进行医学启蒙教育,他渐渐认识了许多中医常用方剂。有一回他跟着父亲到外地看社戏,恰巧当地有个老奶奶病情危重医生束手无策,家人十分着急,经陈启惠诊断用药后痊愈了……耳濡目染,陈伟琳从小就萌生行医济世的想法。1995年,陈伟琳如愿考上了漳州卫生学校西医士专业,成了父亲的校友,一时传为美谈。

  卫校毕业后,陈伟琳拒绝大城市的诱惑,回到老家承袭父亲衣钵,担负起全村人的医疗保健重任。

  楼上住家,楼下是卫生所。每天清晨,陈伟琳整理了药品和诊疗用具,开始坐诊接待病患者,一个求诊电话或微信到来就要出诊,有时中午也没时间休息。晚上,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人)和家属都在家,陈伟琳就利用这段时间挨家挨户巡访,对他们进行免费体检、量血压、评估健康情况、测血糖、指导慢性病病人用药等巡护工作,一天可走访10户,他说乡村医生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

  村里空巢老人居多,很多时间需要上门巡诊。86岁高龄的畲族老人蓝美娘独居在一处偏僻的老房,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陈伟琳每周都会提着药箱上门问诊一次;七十多岁的“空巢老人”陈菜枞,身体不好,跟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孙子一起生活,非常辛苦,陈伟琳除了定时为她们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巡诊,还经常抽空看望慰问他们;84岁畲族村妇蓝厚仔长期吃药,遇到身体不舒服时,就挂个电话,陈伟琳很快就上门问诊,有时还主动过来嘘寒问暖,她说,陈伟琳这孩子从小很乖,长大后医术这么好……多年来,陈伟琳的敬业事迹传遍畲乡各角落,成了村民心中的健康守护神。

  “当乡医还有个良好的感觉,就是可以顺便照顾双亲。”诚实的陈伟琳一语道出衷曲。他感到回老家当乡医的选择没有错,虽然收入不高,但一家人和谐相守,更关键是学有所用,陈伟琳药到病除的“行气”故事越来越多,他也感受到更多畲乡群众的感激之情。

  但有时,陈伟琳虽然尽了最大努力,面对有些重症、疑难的患者还是无力回天,他为此感到内疚,于是决定继续学习,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1998年漳州卫生学校毕业后,陈伟琳每年都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学习,2015年1月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业余)毕业,目前正参加在职本科学习,将于2017年毕业(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先后通过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成了全县为数不多、同时具有临床执业医师和全科医师资格的乡医。一晃18年过去了,许多当初的卫校同学事业硕果诱人,也不乏大款,但陈伟琳相信,平凡的乡医岗位一样会有人生出彩机会。

  拒绝诱惑,几百名慢性病患者系心头

  “您右肘还酸不?”12月13日晚上,陈伟琳到98岁的村民陈文珍家巡访,对他进行例行检查,嘱咐健康事宜,这是他当天巡访的第八名公共卫生服务对象。

  “好多啦!”老人回答得很开心,连连道谢。陈伟琳告诉他,这是党和政府提供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符合条件的都可享受。

  当地2009年就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医生要负责当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13类服务项目。后溪村3600多人口,就陈伟琳一名年青执业医师,有300多慢性病管理服务对象,单这项工作一年要下乡巡访1200次以上。

  “当乡医最大的困难是对一些临终患者进行护理。”一名知情村民介绍说,对一些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工作,往往不是一天两天,有时迁延数月,作为乡医,为了让病人能有比较体面的离开,陈伟琳跟许多乡医一样,一直默默坚持,以最优质的服务,去护理这些病患。后溪村南山自然村,2004年一名高龄男性村民患了中风,足部溃疡,陈伟琳每天都亲自上门为患者清洗伤口,直至痊愈,2011年这名村民过世。对此,陈伟琳轻描淡写地表示:“我们乡医的心愿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随着学历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陈伟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上级部门多次想让他到乡卫生院工作,但都被他拒绝。据后溪村所辖的湖西乡卫生院院长蓝文泰介绍说,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都需要由乡医完成,而众多乡医中,通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不多,乡卫生院也多次试图让陈伟琳来医院上班,由于一直惦记着村里的百姓,他多次表示放不下村里的300多名慢性病管理服务对象。

  今年11月,福建省进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考,乡卫生院有意将机会留给陈伟琳,一旦考试通过,他的身份将从乡医转变有编制的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也会增加,这个岗位每年还有3万元国家专项补助(共补助3年),条件是必须到医院上班。村里只有陈伟琳一名年青执业医师,一旦接受到乡卫生院的难得机遇,意味着村里几百名老人以及慢性病病人无人照料,他再次选择放弃。

  除了体制内的关怀,体制外的诱惑更大。一位给陈伟琳送了锦旗的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有多家外地民营医院试图高薪聘请陈伟琳被婉拒,有的甚至帮他“规划美好人生”,劝他到大城市工作,享受更舒服便捷的现代生活……只要他愿意,这些美好前景并不遥远,但他终于不为所动,几百名慢性病患者的感激目光一直在心际潆洄。

  热衷献血,践行“伸手奉献”的诗意人生

  “小时候母亲就常教育我们要懂得关心弱者,要善待贫困村民……”陈伟琳告诉记者,母亲蓝素英对他的教导与父亲引导从医一样重要。母亲是畲族人,1966年就入党,年青时曾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在陈伟琳印象里,母亲富有同情心办事公道,尤其是对贫困村民富有同情心,并乐于扶助他们,以前村民到家来并不都是看病,有事儿喜欢找蓝素英反映,都说她处理事情“一碗水端平”,为人正直,为促进当地畲汉群众团结办了不少实事。

  在母亲的影响下,陈伟琳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07年光荣入党,如今姐姐、妻子也是党员,村民称他们一家人聚会就是个党小组会议。陈伟琳告诉记者,家里传承给他的除了那个大药柜,还有更珍贵的精神文化——从医理念与远大信念一并践行。

  多数时间,陈伟琳就是默默无闻地重复着诊疗保健事务。而此前,陈伟琳为远近网友熟知的却是他多次无偿献血的义举。

  2003年秋季,陈伟琳参加一次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开始结缘无偿献血志愿行动。2003年他第一次无偿献血,2006他第一次应急参与捐献机采血小板,并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检测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这一坚持就是13年,截止今年12月,他已累计献血88次,其中,机采血小板81次,累计献血总量达116000ml,成为漳浦县献血第一人。2006年至2016年间,陈伟琳已经连续五届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这些证件大都是瞒着我去献血拿回来的。”蓝素英老人地向记者展示儿子的38本献血证。她表示可以支持儿子献血,但儿子献血次数多了,加上平时工作时间长,身体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免让人感到揪心。陈伟琳是个孝子,不忍双亲过于忧虑,多次解释献血没有造成健康问题。

  陈伟琳管义务献血叫“伸手的奉献”。他在微信里给记者发来如下文字:如果说有一种爱叫“放手”,我想说也有一种爱叫“伸手”,无偿献血时的“伸手”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血浓于水的奉献,我愿献青春热血,谱我博爱人生,看着这些献血证,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诗意地表达他的献血行动,他说此举与当初的入党决心一样,无怨无悔。

  杏林春满终有报。由于在乡医岗位上的卓越成绩,2012年12月,陈伟琳被人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他的后溪村卫生所先后被漳州市总工会、福建省总工会以其名字授予市级和省级“陈伟琳劳模工作室”,在新的起点履行医务工作者的服务承诺。

  留住乡医:呼吁破解百元津贴窘境

  目前省市县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每个村也都有卫生所,群众可就近选择医疗保健服务,乡医收入并不高,陈伟琳还经常给贫困村民减免医药费,陈伟琳的妻子还到附近工厂务工补贴家用。记者了解到,陈伟琳的父亲陈启惠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目前只享受每月100元的乡村医生津贴,没有退休保障。看到村里有些老人结伴到外面旅游,而陈伟琳收入有限,没法把父母送出去饱览风光,他说内心“非常愧疚”,但这些并不影响陈伟琳的敬业与坚守,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随叫随到。

  与许多偏僻乡村一样,后溪村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到外地发展,由于收入低、缺少保障,一些地方乡医流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面对经济利益导向日趋严重的环境,如何让更多人坚守乡医岗位?陈伟琳坦陈,这个问题已经萦绕广大乡医心头多年。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记者了解到,许多乡医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为60岁以上老年乡医发放养老补助;还有乡医建议为他们购买医疗责任险,原因是医疗风险巨大且无法预测;还有人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医每年做一次县级医院的健康体检,给予更多人性化关怀,因为长年奔走在乡村,乡医的身体大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

  “乡医与群众甘苦相依。”陈伟琳表示,乡医需要得到政策上的呵护,希望有关部门建立乡医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乡医多办实事,进一步激励广大乡医守土尽责,更好地将党和政府的医疗利民政策普惠乡村,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越野摩托车后绑上药箱是陈伟琳出诊的标配。吴隆重摄

  陈伟琳徒步出诊。吴隆重摄

  陈伟琳的母亲既心疼又欣喜地展示儿子的献血证书。吴隆重摄

  后溪村陈伟琳的卫生所。吴隆重摄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