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致丹山深山野林适合归隐

您当前的位置 : 图说漳浦       2018-01-24 16:24    来源:漳浦新闻网    编辑:郑艳梅    
字体:【

  灶冷烟寒雪满山

  葛洪归处有余丹

  于今此处多芳草

  处处花开玉干兰

  这首诗词来自溪东古致社的一处百年桂花树旁的石头上。

  溪东古致社位于赤土往湖西方向的山路上。蜿蜒的山路带着游客来到圣土丹山古致社。

  古致社新旧城墙

  曾经的古致社城墙是用于抵御匪徒,建造的相比较为低矮。而翻新后的城墙展示着古致社的古朴韵味。

  丹山古致社内有一座闻名于世的丹山张氏家庙,家庙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明朝。

  由明末名士张若化、张若仲兄弟创建,民国戊子年(1948)重修。悬山顶,坐西北朝东南,依次由前厅、天井庑廊、正堂及左右厢房组成。

  堂上悬“永思堂”,下有黄道周署名,又有“进士”匾,“理学布衣”匾,系为清初名士张士楷立。

  古色古香的家庙内还挂有名人黄道周、蔡世远、蔡新、卢维祯及当时漳浦县令陈汝咸立匾及对联。

  丹山祖庙乡贤名人

  张若化

  明崇祯九年举人,崇祯亡后,隆武称帝福州,征为御史,他到任数月便辞职归乡,从此未步入城市一步。

  张若仲

  明崇祯九年,与兄若化同科中举。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与其兄张若化被列为忠廉勤慎的楷模,世称“丹山二先生”。

  张士楷

  张士楷,若化之子,承父志,不仕清朝,潜心精研理学,清福建学政车鼎晋题匾“理学布衣”。主要有《濮铅山人集》、《谈学路》、《明儒林列传》等。

  明亡后,若仲与若化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朝忠贞不渝,不肯投附清朝,焚弃笔砚,隐居丹山半个世纪。

  好山好水好乡里。家庙附近遗留了许多明清当地文风鼎盛时的石刻。有“第一山”,“文思”等大字。

  家庙旁边的坡上生长着两棵万紫千红,每到花季时,树上长满花朵,煞是可爱。

  沿着树旁的小道踱步向前,“来拔山房书舍”几个大字篆刻在一天然的石壁上。再往前的石壁上亦篆刻着“先生讲学处”。这是“丹山二先生”读书讲学处。

  据说明末举人张若化、进士张若仲,清朝宰相、两帝师蔡世远,蔡新曾在这依山石而建的石屋讲学,修身养性。

  学堂前的三粒原始平面石,相传是仙人经常在此处下棋的棋盘石呢~如今的讲学处仅存天然巨石及学堂前据传是两帝师所立的二部旗杆。

  学堂前方的陡坡上长着一棵百年桂花树,树旁篆刻诗一首。

  树旁的巨石上生长着不知名的小植物,在光影之间悄然生长。

  东面的土地公庙,虽貌似简陋,但历史悠久。石门两旁有清嘉庆七年(1802)石刻,文字俊秀,笔法有力。题联为:次天子位一,首诸侯宝三。

  山明水秀,古树参天,山上空气清新,待到八月桂花盛开时节,芳香万里。还有仙人印及“葛井”等景观待探看。

  从古致山上离开,来到溪东惠王庙。溪东的张氏大部分是从古致山上迁移下来的。

  溪东惠王庙内供奉的一尊神像据说是陈元光之父陈政平闽时请过来的私人王公。

  这尊神像原是放置在梅坞,后来梅坞寺庙遭到毁灭,才迁移至此地。

  翻新之后的溪东惠王庙曾设了放生池,花园等景点,预计明年五月全部完工。

  赶巧不如碰巧,这季节,正是满山的余甘挂果。酸涩的果子一口吞,回味无穷。

  驱车绕山路至丹山古致、溪东,沿路的山风吹啊吹啊,骄傲放纵……丹山古致,丹山二先生,溪东余甘…都是挪不开脚的因素~

  丹山家庙

  溪东15号

  长按识别找到TA

  溪东惠王庙

  溪东66号

  长按识别找到TA

     编辑:宅宅

     图:张中南、陈海峰

     带队:张志鹏、张中南

     文章素材部分来源于漳浦古村落,溪东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