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有: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您当前的位置 : 德行金浦     2018-02-06 16:42    来源:漳浦新闻网    编辑:郑艳梅    
字体:【

  在漳浦的沿海,有一颗璀璨的侨乡明珠——佛昙镇。佛昙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闽南闻名的千年文化古镇,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就是在这样的文明古镇里,孕育着许多家风淳朴、健康向上的家庭,而漳浦二中退休老师杨在有的家就是这众多和谐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书香门第文明持家

  近日,笔者来到佛昙镇岸头村,杨老师就居住在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骑楼里。房子虽然历史悠久,但收拾得整洁、干净、明亮。走进大门,“兴家惟学问,成才当读书”这副醒目的对联登时给人一种别样的冲击。杨老师告诉笔者,他家的这幅门联至今已经保留了30多年,从来没有更换过,只是在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重新用毛笔再临摹一遍。杨老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36年,教过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从这副对联里,其重视知识,培养人才,文明治家的理念可见一斑。

  杨老师生育了一儿二女,在杨老师的教育熏陶下,他的三个子女都非常的优秀。大儿子在漳州市交通局工作,大女儿在漳浦一中教书,二女儿是个经济师,在厦门工作。“从小我的父亲就教育我们,一个家庭要兴旺,一定要有知识,要成才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认真读书”。杨老师的大儿子杨毅君告诉笔者,小时候,杨老师带孩子外出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带他们去游览当地的旅游景点,而是带他们到当地学术一流的大学走一走,逛一逛,让他们感受到大学里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在90年代,杨老师家里一门出了三“进士”,家里的三个子女先后考上大学,这在当时的佛昙镇引起不小的轰动。

  杨家的家风家训里不仅要求要重视读书,培养人才,更注重要清白传家、清廉传家。每当孩子回家看望老人的时候,杨老师总是不断地嘱咐孩子:“在工作岗位上要认真钻研业务能力,要有真才实学,不要哗众取宠。平时更要注重清廉自律,钱不够花可以回家找老爸拿,但千万不要动歪心思”。在这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杨老师的三个子踏踏实实地工作,实实在在做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小有成就,很受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今年70周岁的杨老师儿孙满堂,孙子们有的在漳浦、有的在漳州、有的在厦门,虽然都不住在一起,但杨老师却时时刻刻地“遥控”指挥着孙子们的学习。“孩子们每次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都要向爷爷或姥爷汇报,这已成为家里雷打不动的规律”。杨老师的女儿笑着说,父亲就像是他们家里的学习总督导,哪个孙子最近表现好了,他就会好好鼓励他们一下,哪个孙子最近成绩有所回落了,他就会给他敲敲警钟。值得一提的是,在杨老师的家里,还有一个惯例,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开个年度表彰大会。说到这个年度表彰大会的时候,杨老师略带自豪地说:“今年的这个表彰大会要开得隆重一点。”因为在杨老师的孙子中,13岁内孙因为表现突出,学业优良,全面发展而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少先队员;外孙在福建省教育厅“美丽福建我的梦”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省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学生征文大赛一等奖。看到孙辈们都这么优秀,杨老师心里倍感欣慰和自豪。

  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2007年,杨老师从县教育局督学退休后,就回到老家佛昙。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卸驾赋闲,而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群众选举、政府支持的多个社会职务:佛昙老体协主席、佛昙杨氏祖庙理事会副会长、佛昙扶贫助学促进会副会长等等。近几年来,他策划和导演了多台档次较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喜爱的大型文娱晚会;策划和主办了十多场体育比赛、邀请赛。杨老师热心公益由来已久,早在年轻时曾经二十来年主持佛昙三大节(春节、国庆、五一)的体育活动,社会筹资邀请中国女排到佛昙举办表演赛,并亲自任队长。带领佛昙农民队同中国女排进行比赛,创造了全国十三家报纸争先报道的轰动效应。曾经主持修建佛昙第一个灯光球场和集资修建二中灯光篮球场和排球场。作为总教练,带领佛昙体育健儿在县第六届运动会上夺取总成绩第二名的辉煌,佛昙人至今记忆犹新。

  佛昙的杨氏家族非常庞大,单单人口就达到12万人。身为佛昙杨氏祖庙理事会副会长,杨老师告诉笔者,作为一个祖庙的理事会,不光要保管好这个家族的文物,更要弘扬和传承,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于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集资修建了三百多年的保护文物——杨氏祖庙,并为正在建设中的“佛昙文化活动中心” “佛昙老年活动中心”等大型公益基建项目开展筹资活动。同时,再版发行了国家图书馆藏书、四库全册藏书、杨一葵巨作《裔乘》,并上传到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

  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的爱人徐美亮,她可以说是漳浦广场舞的发动人之一。当时,徐阿姨到厦门等地,发现大家都在跳广场舞,她发现这是一种不错的健身方式。于是,她自费到外地学习,学成回乡后,搬来家里的音响,出资购买捐赠舞服,第一个发动佛昙人跳起广场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今天佛昙镇到处的莺歌燕舞,有她的一份贡献。

  在佛昙,可以说哪里有公益活动,哪里就有杨老师极其家人的身影,哪里有公益捐资匾牌,牌上都会有他的名字。杨老师做公益都是一种奉献,从来没要过一分钱的报酬或补贴,他说:“佛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作为佛昙人,要热爱家乡的这片热土,为家乡做事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乐善好施爱心无涯

  杨老师信守做人要有爱心、有善心、多为别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在他的感召下,他们家庭形成和传承着助人为乐的家风。

  知名书画家杨汶千,杨成汶兄弟,还有他们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一见到家乡人,总忘不了提起杨老师的恩德。原来兄弟俩在读中学时,因家境贫寒面临缀学,杨老师替他们交了几年的学杂费,还接济了一部分的学习费用,勉励他们完成了学业。“没有杨老师的爱心就没有我们兄弟的今天”这是兄弟俩至今还常念叨的话。当省电视名要拍摄他们“成长之路”时,杨汶千兄弟俩强调一定要拍上杨老师的镜头。他们送给恩师的条幅“师恩难忘”,字字凝聚着他们对杨老师的感恩之心。

  在漳浦二中任教时,杨老师三年全额资助2个家庭贫困,学业优秀的高中生。直到他们考上大学,当年福建日报,闽南日报都多次宣传报导,成为漳浦教育界的美谈和师德典范。难得的是,杨老师的爱人徐美亮也一样的善良厚道,乐善好施,他关爱邻居的孤寡老人或高龄老人,许多都受过她的照顾,常常抽时间探望她们,送吃送水,请医买药,梳发更衣。她说:“人总要老的,尊重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杨老师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杨老师一家,没有惊天动地的撼人事迹,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经典故事,但他们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在现实生活中诠释了构建文明家庭的真谛,奏响了社会和谐的美好音符。(林惠卿)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