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新闻网讯(邱枫)4月的闽南,天气晴暖,正是晒盐的好时机。清晨六点的漳浦盐场,一座座“雪山”在淡淡晨曦中,隐隐泛着银光,分外清丽可人。辛勤的盐工们正在盐田里,一下下地将形成结晶的盐推扒至田角成堆,铲到淋卤台。待卤水滴尽,铲进小推车,通过狭窄的田埂运到田边归垛。他们收好盐大约中午11点多,就开始旋盐了。盐工们用钩子拉住绳子,绳子随着盐工的行走轨迹,绕盐田中心点一圈一圈旋转,每隔一小时绕一组,把粗盐旋磨成细盐。


“我们盐场的原盐生产是传承了上千年的老工艺——日晒法,需经过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盐、淋卤、归坨等工序。”漳浦盐场第二工区主任张志远介绍道。“其中,制卤有七道工序,结晶也有七道工序,环环相扣,逐步推进。”


今年整60周岁的漳浦盐场是我省第三大国有盐场,盐田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年产食盐5万多吨。“我们盐场第一季度产量7057吨,完成年任务的14.7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5.46%。”漳浦盐场党委书记、场长杨跃进告诉记者,“截至 4月15日,产量已经完成年任务的30%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