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中成 蓝智伟 本网记者 邱枫)近年来,漳浦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创园作为建设美丽漳浦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重要载体,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工作理念,持续加大城市公园建设投入。按照500米见园要求,坚持“黄金地段不换金,建园植绿惠万民”理念,实施西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建成鹿溪公园、江滨公园、印石公园、石斋公园、道周公园、郊野公园、南门溪景观带、印石路旁假日公园、府前街桥头公园、清泉岩森林公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风格各异城市公园。基本形成以综合公园、滨河公园、专类公园为主体,街头游园做补充的公园体系,形成创园系统完善、布局均衡、山水特色明显的城市公园格局。

挖掘历史文化,突出漳浦“个性”和“味道”
将众多“无形”漳浦文化元素融入“有形”的创园中。漳浦西湖公园延续公园文化遗址遗存而建,采用古代园林造园方法,园内建造了具有唐风宋韵的景亭、楼榭、曲廊、小桥等建筑小品,展放了黄道周、蔡新等历史名人碑林,及启功、沈鹏、柯云瀚等书法家题字,既具历史文化之深沉厚重,又具现代园林之清新秀美,成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园林精品;道周公园是一个以历史名人命名的主题公园,依托黄道周及其弟子墓地,提炼黄道周生平元素,以“玉忆如祀”为核心主题,建设了石斋堂、桃李园、书法廊、节义广场、九算阁、四君子像等特色景观节点,把特有的道周文化涵载其中;鹿溪公园在设计上追求河水、绿色、休闲代表性元素,有机融合鹿文化、渔文化雕塑小品和刻有蔡新、蔡世远、蓝氏三杰等历史名人、锦江楼、赵家堡风景名胜区、剪纸、芗剧等非遗历史文化长廊,全面展现了漳浦浓厚的历史人文。
做好山的文章,凸显城市“大气”
以城区大面积山体为绿色背景,加强对山体保护与利用,充分挖掘山体自然特色,结合良好生态和植被对山体进行保护规划建设,实施了九曲岭山体运动公园,清泉岩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城区居民健康、休闲运动、畅游郊野的便捷载体。
做好水的文章,赋予城市“灵气”
把城市水系作为园林城市的景观轴,树立“流域治理、生态治河”理念,坚持治水与建景相结合,大力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溪河相连、水城相依,水绿相映”的水城景观。投入8000多万元,利用鹿溪沿线临水开敞空间建设鹿溪公园,形成连绵2.8公里、面积750亩的城市“绿肺”和市民休闲中心。
做好林的文章,突显城市“秀气”
利用寨仔窑、棕口溪两侧生态基础和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以“不破坏、少投入”原则,投资500多万元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实现“田园变公园、田埂变绿地、基地变课堂、资产变资源”四个转变,为县城及周边群众提供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好去处,成为“小投入、大效益”的生态公园建设典范。
打造宜居环境,践行海绵城市建设
秉承“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原则,积极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提高铺装透水率等措施,提升园林绿化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排水功能。利用南门溪、西湖排水渠和鹿溪相边接原始地形地貌建设了下沉式江滨湿地公园,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雨天吸水、蓄水、净水,旱天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鹿溪公园停车场、人行道上大量铺设透水砖、多孔砖,建造了旱溪景观,促进雨水下渗、蓄积、回用、提升广场绿地渗水功能等。
实施四绿工程,以人为本生态亲民
践行“以人为本、生态亲民”的理念,大力实施绿肺、绿线、绿景、绿水等四绿工程,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努力提高城市总体绿量,以满足市民看到绿、触到荫、观鸟、休憩、放飞心情、亲近水和休闲健身等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而今,创园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了“全民参与创建、全民动手创建”的良好氛围。一个个公园己成为漳浦市民闲庭信步、亨受畅快的森林呼吸、锻炼身体好去处。推进公园体系建设,顺应民心、顺应发展,它将引领漳浦城市绿色生活,提升市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创建一个生态宜人、富有底蕴的全新空间。不仅老百姓从中获得了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城市形象,而且真正彰显了漳浦县委县政府心系百姓、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