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新闻网讯(记者 洪锦城 陈丽萍)漳浦县盘陀镇荆林村陈氏族人一块风水宝地,一度为闽南红三团的革命根据地,历经风雨后,如今,“红军林”重焕光辉与生机。

在漳浦梁山山脉,有一座小山丘名叫大尖仔山,山脚下有一个古老的小村庄——荆林,村后有一片两百多年历史的原始树林,本来是族人的“风水宝地”,土地革命时期,成为闽南红三团的革命根据地,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老树林称为“红军林”。
今年75岁的村民陈基山老人介绍说,好几百年前,陈姓开基先祖举家流浪路过此地,看到歇脚的树林蓊蓊郁郁,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便定居于此,并把此地命名为“荆林”,村子便由此得名。当初老祖宗认为“树林子旺,社里才会旺”,林子不但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还能涵养水分让山泉源源不断,村民都把这片林子追捧为“神”,加以保护。为了避免个别族民和外来人员破坏这片老林子,先祖一开始就立下不成文的“禁约”。“禁约”规定:凡是锄一块草皮者,罚一担谷子(180市斤);凡是砍一树枝者,罚一头谷子(90市斤)。虽然是口口相传,但大家一直很守约,没人敢动林子一枝一叶,老林子越发茂密。到了清末,陈姓家族经过好几代的繁衍生息,人丁旺盛。
到了土地革命时期,漳浦英雄儿女纷纷加入闽南红三团,老树林成为红三团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清剿”,红三团展开反“清剿”游击战,战斗地点就在大尖仔山脚下的这片老树林里。人们就把这片老树林称为“红军林”。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的飞机经常盘旋至此,村民们纷纷躲进‘红军林’,因为它的荫蔽,大家保住了性命。可惜解放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红军林’几乎都被砍光了。”当说起这些往事时,红三团革命烈士陈松的孙子陈金能老人非常感慨,“过后,新的小树苗又相继长起来,虽然没有之前的多,但村里人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加以保护,如今总面积有六十多亩。”

在陈基山老人的指引下,笔者沿着环绕村庄的“红军路”,来到这片经风历雨重新长得郁郁葱葱的老树林,只见许多高大挺拔的树上,分别挂着近几年镇村干部为树标上树名的牌子。在这里,除了樟树、朴树、枫树、刺桐等之外,也有青冈栎、薄姜木、黄杞、铁青等树种。走进林子,处处鸟语花香,让人觉着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的植物博物馆。

对荆林村人而言,他们永远记住老祖宗的话:“林子在,村子就在”。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新长成的树木,村里再立“合约”。新的“合约”规定:凡是偷砍一棵树者,罚一社饼(全村每户分一个饼),外加放映一台电影。“我是1958年出生的,合约与我走过了六十年。”陈金能介绍说,从那时起,全村人守护合约如守护生命,没有人违反过。外面商贩曾想高价收购一些名贵老树,但都遭到拒绝。
“现在,我们已把这片‘红军林’作为盘陀镇廉政教育基地之一,一则告诫后人不能为了人类的私利而破坏宝贵的林木资源,二则铭记闽南红三团的光辉历程,传承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盘陀镇宣委柯美华说。
鉴于这片“红军林”的独特魅力,去年盘陀镇将荆林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在“红军林”修建了几百米长的观光栈道和两公里长的环村“红军路”,并在入口处竖起红军战士的塑像,以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