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红色记忆咏流传:第三十二集 梁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郑添益.mp3


大家好,欢迎收听漳浦县融媒体中心的《红色记忆咏流传》节目,我是主持人添益。今天的《红色记忆咏流传》为你讲述:梁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梁山山高林密,群山连绵,山脉延伸近百里。山上的小盆地主要有三个自然村,四周山下有许多大村,人口众多,特产丰富,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掠夺下,广大农民一贫如洗,90%以上是文盲,加上土匪多,治安乱,人身不安全,阶级矛盾激化,这里成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地区。

1934年1月,由红三团团长张长水和卢胜率领两个连及教导队,在地方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以梁山上的三个自然村为基地,开辟盘陀镇的和坑、官陂、盘陀、葛埔、通坑等大村,消灭地主武装,没收地主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发动农民组织赤卫队等,巩固了盘陀革命地区。此后,他们又开辟了梁山东北部山脉两侧的旧镇的梅竹、霞美镇的黄埔、巷内、眉田、五社等五个大村,杜浔镇的徐坎、院前、过洋、路边等五个大村,沙西镇的蓬山等几个大村,使这一大片农村成为革命地区。梁山北侧山麓的下布、下楼、梧陂、刺堂后等村,早已成为革命地区。从此,形成了梁山革命根据地。

梁山根据地的革命地区有:霞美、盘陀两个革命老区镇,大南坂革命老区农场(1万多人口),绥安、旧镇、杜浔、沙西等镇的10个革命老区行政村,当时有3万多人口,现在10多万余人口,另有一批游击区行政村。

抗日战争时期,红三团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之后,国民党闽南反动当局,把梁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纠集千余人反动军队进驻盘陀圩等多处,对梁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基点村进行“驻剿”,到处进行抓人、抢财物。但由于群众基础好,党支部一直没有遭受破坏,只是从公开转入秘密活动。党的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用品完全依靠群众提供,如白天隐蔽在村外,由群众送饭,或把米放在菜篮里送出去。有的化装成放牛的、拜神的,或给家里人送点心的办法,把食物送到工作人员身边。如果敌人驻在村里,群众就想办法通知另一村群众按时送食物。如霞美镇笼仔埔基点村的李贵姆,就是积极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她很关心工作人员生活,为了让工作人员吃好一点,她把米饭让给同志吃,自己一家则靠吃地瓜干过日子。花生收成后,她把花生煮熟晒干,带到山上给同志们。逢年过节,她把鸡肉鸭肉腌起来,等同志们来了取去,有什么东西可吃的,总是想方设法送给工作人员,体现了鱼水之情。

1939年,蔡国(曾任过漳浦县委组织部长)叛变,从下楼长埔村潜逃县城,投靠国民党当局。在反共高潮中充当急先锋,带领反动军警大肆“清剿”梁山抗日基地,先后到溪南、梨仔园、瓷窑、陂内、龙潭、后井、径内、梅竹等村捕杀中共地下党员、工作人员、自卫队员和革命群众 100 多人,烧毁陂内、龙潭、后井、径内、梨仔园等村房屋近千间,把财物抢空,群众流离失所。到霞美的笼仔埔、黄厝路、巷内一带“清剿”,捕杀党的工作人员多人,使中共漳浦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闽南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

1949年初,老红军周绍辉在治疗枪伤与组织失去联系后,潜回老家梁山,常与梁山上三个自然村的老党员联系,也常到盘陀各村与老党员联系,秘密告诉他们党组织活动情况。1949年下半年,周绍辉与靖和浦县工委漳浦工作团接上了关系,随后脱产参加了漳浦工作团。在此期间,恢复了梁山及沿海的革命地区 。   

好的,听众朋友,感谢您收听今天的《红色记忆咏流传》,下期再会!

 

 读:郑添益

后期制作:王丽敏

 

《漳浦苏区革命史》

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漳浦县老区办公室

严利人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