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边抗日红军遭关押旧址位于漳浦县绥安镇孔庙。

1937年2月起,中共闽粤边特委和闽粤边红军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张。并于6月26达成政治协定,闽粤边红军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1937年7月13日,闽粤边抗日红军下山接受点编,驻扎漳浦县城孔庙。7月16日,国民党军157师背信弃义,在体育场埋伏重兵,借操练为名,将在体育场集中的近千名闽粤边红军强行缴械,后该处成为关押地点。当晚,百余名红军伺机脱离魔掌,在中共漳浦县委接应下,聚集清泉岩重整红军抗日武装,重建红3团,卢胜任团长,该事件被称作“漳浦事件”。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和党中央的努力下,“漳浦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闽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才得以形成,重建后的红3团编入新四军,于1938年元月开赴抗日前线。

闽粤边抗日红军遭关押旧址绥安镇孔庙,位于漳浦县城龙湖中路北侧(旧县城区的后沟巷与县巷之间),古代是县学的附属建筑。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明洪武初年知县张理重建,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建成。之后明清二代均有多次修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1964年维修时,把木柱置换为石柱,其余的基本上保留原貌。文庙坐北向南,大成殿前为东西两庑,正面为戟门,戟门前为泮池,再前为棂星门。大成殿之东侧为明伦堂,大成殿之后为启圣祠。大成殿里正中塑孔子及其弟子“四配十哲”像,即在正殿之东配祀颜回、子思,之西配祀曾参、孟轲“四配”。“十哲”奉祀于大殿两边,东边祀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ト商,西边祀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两庑又配祀先贤62人,先儒35人(各有姓名)。地方官员在每年春秋仲月各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现大部分建筑均已被改建,庙内塑像已无存,仅大成殿保存较完整。


大成殿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石包土台基,木构架。方向坐北向南略偏东,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上覆红色筒瓦或板瓦。面阔进深各五间,左右后墙用夯土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知县杨遇悬御书“万世师表”匾额于殿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陈汝咸镌御制贤赞二碑侍立于庙庭之左右,今无存。庙中尚存有记载庙事石碑五通:一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立的《漳浦县儒学重修新明伦堂纪》,碑高246厘米,宽76厘米,由明户、工二部侍郎、邑人卢维祯撰;二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的《漳浦县重建儒学大门碑记》,碑高195厘米,宽84厘米,由明礼部尚书、邑人林士章撰文,陈一洙额,刘庭芥书丹;三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立的《鼎修文庙重建明伦堂记》,碑高280厘米,宽96厘米,碑文已全部磨损,仅见额首及纪年;四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立的《钦奉上谕颁行碑》,碑高200厘米,宽82厘米,记述敕封孔子五代祖先王爵的敕谕;五是《漳浦儒学讲堂纪》,石高180厘米,宽80厘米,正文纪年不清,仅见额首刻“漳浦儒学讲堂纪”。


2013年,县城旧城改造,文庙周边的单位用房和民居,全部拆迁,异地安置。唯文庙得到保留。2014年5月县委县政府开工重修文庙大成殿,并根据县志记载在原址复建棂星门、大成门、文昌宫、道义门、明伦堂等建筑,2017年9月23日竣工,占地20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重建后的漳浦文庙,是福建省规格较高、规制完整的县级文庙之一。